close

  離開北京,彭航覺得自己做對了。在北京時,這個24歲的小伙子拿著兩三千元的月薪,住著望京月租3500元的房子,靠家人貼補過日子。回到老家江蘇鎮江,彭航自己承包了127畝土地,搞起了家庭農場,吃著自己種的菜,住進自家的房子,年入20萬元,還開上了小汽車。
  “比在大城市裡上班舒服多了。”年輕的彭航,已經開始在培養養蜂“接班人”上著力了,他一年會為上百名想要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培訓。與大城市的收入、生活做比較,是他最常用的鼓勵手段。儘管課後找他咨詢的可能只有一二十人,找他合作養蜂的只有一兩個人,但他依舊樂此不疲,“每年都進行培訓,看到我的幸福生活後,總會有那麼幾個心動的。”
  據團鎮江市委統計,鎮江近年來共有500多名農村青年得到團組織扶持返鄉創業。以全市共495個行政村來計算,平均每個村有1至2名青年創業者。團鎮江市委書記賈敬遠把這種扶持農村青年的做法解釋為“幫他們回鄉安放青春,既然他們有心回來,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們在農村找到‘存在感’”。
  打工仔回鄉做“老闆”
  28歲的劉錦,在揚中市三茅街道興陽村,可謂是“名利雙收”。去年,他賣出了30噸泥鰍,獲得了50萬元凈利潤;同時,他還當上了村裡的“人社專員”,進入了村“兩委”班子。
  “村裡有好幾個30多歲的兄弟,資產早就上億了。”他們是劉錦最常掛在嘴邊的榜樣。劉錦所在的興陽村,年經濟總產值超過6億元,為了鼓勵年輕人在村裡創業,村委會決定,在村裡搞一個“青年創業園”。
  與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村裡只剩下“38、61、99”部隊(指婦女、兒童和老人——記者註)不同,這裡鮮有年輕人外出打工。偶爾有幾個大學生在外務工,也會在外打拼一陣子後返鄉。
  劉錦就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他畢業於南京一所學校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畢業後,原本在一家知名企業做人力資源專員,月薪3800元。
  團鎮江市委的青年創業大賽給了他一個返鄉的“理由”。通過創業大賽,劉錦的泥鰍養殖項目得到了創業導師的點撥,還拿到了20萬元政府貼息的貸款。他決定,回鄉“搏一搏”。這個決定,現在看來頗為明智。
  創業啟動資金不夠時,團組織為他協調免息、低息貸款;池塘藍藻暴發時,團組織給他找來了農技專家進行水質診斷、治理,避免了泥鰍大面積死亡;銷售市場打不開時,團幹部邀請他加入到一個餐館老闆雲集的微信群里,助其打開銷路。
  一年後,他擁有了穩定的銷售收入,還考上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人社專員”崗位,給村裡一幫同齡人當起了創業導師。通過個人及團組織引薦的人脈,他已為全村12名青年創業者成功申請到了低息貸款。
  團組織更喜歡“雪中送炭”
  如果說為劉錦這樣的創業大賽獲獎者提供幫助算是團組織“開小竈”的話,那麼為大多數像彭航一樣的普通創業青年提供扶持則更有些“廣泛撒網”的味道。賈敬遠告訴記者,相比“錦上添花”,鎮江團組織更喜歡“雪中送炭”。
  別看彭航現在的生意做得不小,他也有過經營困難的時候。那會兒,他剛從北京回鄉,家裡有祖傳的蜂場和養蜂技術,卻苦於打不開銷路。他還一下子就承包了27畝地養蜂,100畝地搞家庭農場種植瓜果、蔬菜。
  眼看即將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之時,團組織伸來了援手。他的蜜蜂被推薦給句容好幾十戶草莓養殖戶授粉,僅這一單買賣,彭航就獲得了100萬元收入。
  “點滴”作為改變農村現狀
  最近,句容市郭莊鎮莊裡村的戴翔正忙著再建新的大棚。有兩個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看到他創業建起的17個大棚後,決定入伙兒跟他一塊兒乾。3人打算籌資再建10餘個大棚。
  這種情形,是戴翔最願意看到的。
  剛來村裡時,全村3000多人,只剩1000多人還在家。別說年輕人,連50多歲的中年人都在外打工。如今,這種情況正因為戴翔的點滴作為得到改善。他花費40多萬元投資的17個大棚,每個大棚除去員工工資等成本,一年凈利潤能超過5000元。未來,隨著種植、管理技術的改進,盈利能力還會逐漸增強。
  看到戴翔種地“生意”做得不錯,很多村民主動找來了,他們大多是在外務工的年輕人。戴翔打算,和這兩個同齡人一塊兒先把名氣做起來。時間長了,盈利狀況穩定了,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進來。錢掙得多了,年輕人自然就會回來。
  鎮江團組織正在積極尋找、扶持像戴翔這樣具有較強帶頭作用的年輕人。賈敬遠為這項工程取名“薪火”,他希望“戴翔們”可以像火把一樣為那些正糾結於是否返鄉、何時返鄉以及返鄉能做什麼的年輕人指明前行的方向。
  據悉,鎮江“薪火工程”將為農村創業青年提供從創業啟動資金到創業培訓、導師指導等一系列幫扶,他們的目標是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以下工作目標:培養1000名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扶持1000個農村青年創業項目。  (原標題:江蘇鎮江團組織為返鄉創業青年尋找“存在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81vewwj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