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遠望城市的天際線
  城市,其實是一個大家庭。一個有質感的城市,會帶給居民們更多的幸福感。
  如果從優雅整潔的家裡出來,外面是髒亂差的城市環境,人們的幸福感也會相應降低,相反,如果路上繁花似錦,街道整潔,空氣清新,到處都是文明繁榮的景象,人們怎麼會不熱愛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呢?
  城市像人一樣,是有性格的。
  北京很大氣,文化積澱深厚。從大柵欄到琉璃廠,從恭王府到國子監,太多可圈可點的文化勝跡,更不必說798、後海、中關村等等更具時尚氣息的去處了。城市的包容性和豐富性在北京體現得淋漓盡致。
  上海很洋氣,從晚清開埠以來,西洋風格的建築、街道很多見,老上海的美女們身著洋裝、燙著時髦卷髮的月份牌也是例證,石庫門改造的新天地、外灘的咖啡廳等等,充滿了中西合璧的美感,西餐廳里,上海美女們化著淡妝,斜睨的眼神和嘴角輕吐出的煙圈也令人印象深刻,海派文化始終摻雜著一些異域風情。
  成都是有名的休閑城市,解放碑看美女,大熱天吃火鍋,茶社裡一壺茶喝一整天,麻將聲聲不斷。藍頂藝術區,有看不盡的小姿,白夜酒吧,也是文青們的聚集地,在城都,可能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都能過得很“巴適”很安逸,這在其他城市恐怕有些難以想象。
  ……
  而太原呢,這兩年,說起太原,人們有更多的褒揚之詞。天藍了,經常可以看見潔白的雲朵。清涼太原的概念讓這個四季分明的城市成為了避暑勝地。
  東山的薰衣草讓人想起了法國的普羅旺斯;太原化肥廠舊址,太原工業文化創意園現代雕塑創作、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教育實踐基地讓人充滿期待。人們憧憬這個工業文化創意園,將來能像著名的北京798一樣,成為太原都市文化的一個新坐標,成為未來太原的798藝術區;一座座新建的高架橋,讓城市的交通更加暢通,現代氣息更加濃郁;長風文化島的文化氣息已經很接近一線城市的文化環境……
  城市的根在那些承載文脈的老建築、老城牆等文化遺跡,而城市的舒適度更藉由科學的交通設計、整潔的街道、整飭一新的老街區來實現,在太原,老建築與新景觀並存的理想也開始浮現在眼前。
  本期的策劃,我們整理了很多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的觀點,希望為城市的發展再留存一份文本,提供一些啟示。
  城市的文明進步畢竟是恢宏的構想與細微的進步同時作用的產物。普通市民的小心愿也可能會為城市設計者提供一種改良的契機。
  遠望城市的天際線,似乎感受到我們所居住的城市蓬勃的脈動,充滿希望,也給人無盡的遐想。
  李涓
  觀點:如果一個城市能對已有的文化遺產進行精心保護,生活在該城市中的居民的文化質量和精神生活自然就會有很大提升,居民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生產、生活效率也會相應得以提升,何愁經濟沒有發展!
  保護城市的記憶
  受訪者:周山仁,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領域:中國近代史政治史、思想史。
  周山仁老師說:說到城市記憶,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城市的概念,現代城市是建立在工業社會基礎上的人群聚落,它承擔著人群的最基本的生存與生活。但現代城市大多是由古代城市傳承、演變而來,所以城市大抵都有歷史記憶,城市的佈局、古建築、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業,都是某個特定城市的名片。這些名片就是所謂的城市記憶,譬如,我們講到冰城,肯定是指哈爾濱;古都,肯定指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太原被當地人稱之為龍城,亦是城市記憶之一。
  地緣、文化、歷史、建築賦予一個城市的品質,也屬於城市記憶。就性質而言,歷史記憶從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來進行劃分。物質層面,譬如城市的建築、格局、文物、古樹木等;非物質層面,譬如城市的方言土語、傳統風俗、廟會社火、地方曲藝、傳統手工業等。具體到太原,府東府西街周圍的舊宅子、國民師範學校、清代山西巡撫衙門等等,都是明清直至民國的歷史記憶;還有一些建築,我們也得留意,譬如蘇聯曾經大規模地對華進行援建,太鋼等重工業工廠園區,都保留有數量龐大的蘇式建築,這些建築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應該進行保護。還有星羅棋佈在太原各街道的古樹木,它們見證了數百年的世間滄桑,也應給予保護。在某個層面上講,非物質城市記憶,甚至比物質性的城市記憶更為重要。因為物質性的城市記憶,可以仿造、臨摹,而非物質的城市記憶,一旦失去,則不可再生。比如太原市的當地方言、傳統風俗,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逐漸在凋零。地方曲藝,如太原的蓮花落,已經很少能看到。民國時期太原的一些著名商業區,譬如海子邊、老鼠街都已成為遙遠的記憶。
  保護了這些歷史遺跡,就是保護了城市的記憶。還有要尊重專家們的意見,應對傳統文化保持敬畏之心;首先,對於古建築,能不拆遷則不拆遷;其次,要知道傳統的東西,年代久遠,難免會陳舊和破落一些,應該加以保護和修繕,文物屬於不可再生資源,一旦失去,後悔莫及;再次,可以適當地扶持一些與城市記憶有關的傳統行業,比如太原的蓮花落、泥塑等行業,使得城市記憶得以更好地傳承。
  在這裡,應該澄清一個誤區,即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為了吸引游人參觀,大規模發展旅游業,然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這是當下城市發展的一個歧路。一個城市,最應該先滿足的是該城市居民的生存,衣食住行,然後才是生活。如空氣、綠化、水質和環境,都是一個城市應該為居民提供的起碼服務,然後才是其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經濟與發展,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首先是為了提高該城市居民的文化、環境質量。如果一個城市能對已有的文化遺產進行精心保護,生活在該城市中的居民的文化質量和精神生活自然就會有很大提升,居民肯定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生產、生活效率也會相應得以提升,何愁經濟沒有發展!再言之,如果一個城市真正地能做到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再通過合理利用,這樣歷史文化遺產,就會為城市的經濟與發展服務,這才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題中應有之義。
  本報記者 張欣
  觀點:為了確保市民能夠擁有一個舒適方便的生活環境,在不斷完善服務硬件設備的同時還開啟了分區域細化管理的模式。
  城市的細化管理提升了人們幸福感
  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準相對提高了。城市管理涵蓋了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在老百姓心中城市管理恰恰是一項“幸福管理”。
  “太原市城鄉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城市供水、供氣、供熱、道路、排水、照明等市政公用設施及城管執法等服務管理工作,關係群眾生活,涉及千家萬戶。”太原市城鄉管理委員會的韓部長說,為了確保市民能夠擁有一個舒適方便的生活環境,在不斷完善服務硬件設備的同時還開啟了分區域細化管理的模式。
  綜合地域位置、道路走向、社區分佈等綜合因素,城市管理進一步細化管理方案,對其進行了網格劃分,建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無縫拼接的網格框架。並將工作責任落實到每個網格管理,做到了管理無漏洞、無盲區。事有專管、人有專責,努力創造出一個惠民、利民的生活環境。
  “我家門口臟臭的垃圾堆不見了,每天都有上門收垃圾的清潔車,聽見清潔車響起音樂市民們都會拿著統一發放的垃圾桶前來倒垃圾。”省城市民李先生說,以前他們家門前有個大型垃圾堆,遠近街道鄰居的垃圾都倒在這。尤其是到了夏天臭味熏天,晚上來倒垃圾的人怕踩上垃圾懶得多走幾步,會把垃圾袋從遠處丟過去,洋洋灑灑散了一路,早上開門上班看見一路的垃圾,心裡很不舒服。為了杜絕街面髒亂差現象,使市民出行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太原市推行上門收集垃圾的方式。據瞭解,截至目前太原市已有205條街道的垃圾實現了上門收集,上門收集率達到30%。
  “燃氣網、便民服務卡、安全用氣溫馨提示卡等,現在我用手機就可以繳煤氣費,實在是方便快捷。而且還可以瞭解到各類燃氣信息,接受到安全用氣的提醒。”市民張女士說,近日,管理站的抄表員上門抄收煤氣費時給他們推薦了煤氣公司又一項便民舉措。
  街道拓寬了、馬路綠化了、牆角的垃圾不見了、路邊的燒烤攤乾凈整齊了。韓部長說,相信在他們不斷努力與市民積極的配合下,人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會逐漸提升。
  本報記者張歡
  觀點:怎樣能在建設新城的同時將古老建築中的一些優質代表留存並保護起來,使之成為我們這座城市的亮點,這將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畫家肖剛:
  逐漸成為一個撒播種子的人
  因為一本畫冊,畫家肖剛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在他的筆下,有對古建築的打量,也有對歷史的凝望,更有對城市建設的思考。在這本名為《太原名街老巷》的畫冊中,共收錄了百餘幅鋼筆畫作,每一幅都用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將太原歷史上著名的建築記錄。作為一個在北京出生並長大的人,在太原生活過二十多年之後,肖剛說這座城市已經牢牢長在了他的生命中。於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成長歷程,併在這個過程中跟隨其一起成長。
  三晉都市報:當初為什麼會想到用鋼筆畫的形式去記錄城市變遷?
  肖剛:一開始是出於職業愛好,想通過最基礎的鋼筆畫訓練自己的技巧。隨著接觸的加深,發現每一個遺留在現代城市中的古老建築都有各自的獨特性,而且隨著城市現代化速度的提高,古建築們消失的速度也在加快。於是我整個人都受到觸動,決定用手中的筆記錄城市中古老建築的真實樣貌,讓這種表達方式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後來,隨著記錄的內容越來越多,我開始在自己的博客上和一些媒體上把作品展示出來,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反響之熱烈是我前期並沒有預料到的。
  三晉都市報:每幅作品的創作周期大概有多長?
  肖剛:每幅作品的情況都不太一樣。準備階段我需要查資料、找線索,然後騎著自行車在市內遛,等具體畫的時候,有的很順利半天時間就能完成,有的畫壞了只好廢掉重新再來,需要很多天畫好幾稿才能最終定稿。但每個環節都自有其樂趣,比如找目標的過程就像捉迷藏,找不到的時候會焦慮,但找到了就會很欣喜。再比如畫的過程,其實就是和這些老建築對話的過程,我在這座城市裡生活了二十多年,很多角落都有我的成長記憶,我相信很多被我的作品觸動到的人,也一定是從這裡面找到了他們的成長記憶。
  三晉都市報:當這種感情越來越深的時候,除了創作,它們會和你的生活產生很密切的聯繫嗎?
  肖剛:當然會,而且這種越來越深的牽掛可能是我自己都沒有明確意識到的。比如我曾畫過柳北的一間藥店,這是清代的建築,因為地處繁華的商業區,顯得很特別。我每次路過,都會有意無意地多看它兩眼,儘管它常常因為被租給不同的店鋪而被刷成不同的顏色,或者門口更換不同的招牌,但每次路過時看到它還在,就會覺得很踏實。後來,鼓樓街改造,我隱隱感到它可能要保不住了。那一帶開始拆的時候,我連著去了兩天,當看到挖掘機一爪子下去,它就那麼瞬間消失的時候,內心的感情很複雜,沒有辦法用語言形容。
  再比如,南肖牆有一間角樓,形制一般,曾經是一家國營理髮館,那裡面也有很多老太原人成長的記憶。後來有一天,角樓的外牆上寫滿了大大的“拆”字,於是很多人在我微博上留言,希望我能聯繫下有關方面,把它留下來。我後來也確實聯繫到了文管所的相關負責人,並把大家的意願進行了表達,很快他們派出文物稽查大隊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拆”字是誤寫上去的,虛驚一場之後,角樓終於被保留了下來。
  三晉都市報:聽上去,你後期要做的很多工作和付出的感情已經遠遠超出繪畫工作本身了,你怎麼平衡這一切?
  肖剛:先從感情上來說,當我聽說自己畫過的古建築被拆掉之後,情緒很複雜。一方面,會為自己及時地保存了它的樣貌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則會為它的永遠消失而感到遺憾。這並不是說我在排斥現代化城市,而是說很多古老的建築承載的是這個城市以及生活在這座城市當中的人們的記憶,怎樣能在建設新城的同時將古老建築中的一些優質代表留存並保護起來,使之成為我們這座城市的亮點,這將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只有將古老與現代元素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城市文化和城市記憶才能有其生長的空間。
  從社會責任的角度講,我並不擅長給自己做的工作賦予太多的深層次意義,但是在具體記錄古建築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像一粒種子,因為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我做過講座,也和政府部門的相關領導座談過。從去年開始,我畫過的一些古建築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修複。而一些聽過我講座的孩子,他們可能對這些古建築並沒有什麼記憶,但他們會從我的作品里感受到建築之美、歷史之美,我始終相信人類在精神層面的追求是相通的,誰也不知道我在他們童年時代種下的這粒種子,在他們長大成人成為執政者、成為企業家進入各行各業之後會結出怎樣的果實。所以我現在喜歡和朋友說,除了畫畫,我逐漸成為了一個撒播種子的人。
  三晉都市報:除了太原本地,關註的目光有涉及到其他地方嗎?
  肖剛:有。剛剛完成晉源附近的赤橋村,已出過五期專題,呈現過清末舉人劉大鵬的故居,村裡的蘭若寺,以及一些民居,村裡的人文氣息特別濃厚,以後有時間我還會詳細呈現。但我希望,村子在被開發之前能夠得到足夠的關註,這樣它所承載過的那些東西才不會被打斷。我相信,原生態的東西保存的歷史信息更完整也更有價值。
  今年,我的目光開始關註山西全省,打算以太原為輻射點,對省內的佛教文化、古關口文化、晉商大院文化、尋根文化、丁村文化以及大運路沿線的情況能有一個基本瞭解,並能在之後的作品中把這些文化表達出來。這兩天,我之前的作品要做一個“讓古建之美流動起來”的畫展,第一站是青海,隨後還會到寧夏、甘肅、陝西以及全國其他的一些省份。因為每座正在發展中的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古建築,我希望不同地方的人們在看到我筆下的太原名街老巷時,能勾起自己的成長記憶。說到底,還是在做撒播種子的工作。
  見習記者葛慧敏大家談
  ■說城市,必須要先明確聚落的概念
  受訪者:太原理工大學韓衛成老師
  城市是什麼?韓衛城老師:說城市,必須要先明確聚落的概念,“聚落”是鄉土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居民按照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的聚居點,泛指人口聚居的社會性空間。山西傳統聚落在宏觀上也分為兩類,即城鎮聚落和鄉村聚落。由於城鎮聚落往往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處的地理區位和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營造城市必須依據城鎮性質和形態結構,在一定的指導思想下進行建設,盡可能滿足城鎮的不同職能,從而滿足社會各個階層的需要。
  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具有一定規模的聚落稱為城市(city),現代意義的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這裡的城市不僅要給居民提供生活與交易的空間,同時還需要給居民或游客提供賞心悅目的環境與城市特色文化。
  本報記者張欣
  ■為什麼要從“功能型”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受訪人: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王晉華教授
  王晉華教授:城市既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家園。目前,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如果僅僅從功能的角度來規劃城市,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現代發展需求。所以,城市建設必須以文化戰略的眼光進行審視,從全局的和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從過去的“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文化為城市註入了精神與靈魂。
  今天,是文明時代和科技時代,城市必須有文化元素來支撐,有“個性名片”來彰顯,這樣的城市,才會成為有人性的、文明的、有精神的、有活力的人類聚居地,成為最高形式的城市。
  本報記者張欣  (原標題: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81vewwj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